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後院的絲瓜-陳淑娟

陳淑娟本校五專

第一屆畢業,文筆幽默,樂觀很有可看性,在台灣絲瓜司空見慣,在美國能種瓜得瓜不是那麼容易。


阿娟仔前腳剛回去,

我們後院的有機農園,

絲瓜開始紛紛長大,

垂掛下來,

令外大黃瓜,ㄅㄨ仔,苦瓜.....也快可以摘了,

雖然沒有多到,

"呷到黑牙齒"的程度,

但是,我們只有兩個人吃飯,

自己自足大概是夠了,


我的同學由 美國到大陸開工廠,

長住那兒發展,

請有幫傭,司機.....

過著令人羨慕的闊太太生活,


但是,

她説不敢吃當地青菜,

怕過毒的農藥,

所以每次回美,

就大吃特吃,


如此説來,

可以安心的炒一大盤青菜來吃,

居然是一種幸福,

何況, 還是有機的呢。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學校改制護理健康大學


學校改制護理健康大學
校友集結參與 掛牌典禮
現有三個學院
護理學院健康管理學院  人類發展與
健康學院
十一個研究所
請參照學校網頁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續憶護專五年的黃金歲月 葉粉妹學姊

續憶護專五年的黃金歲月  
                      
葉粉妹學姊 省立護專 五年制1968年畢業
旅居加拿大及巴西多年,文筆流暢 雋永
描寫內江街求學時代,寫實.豐富而有趣,令人幽然神往
2011/11/27



續憶護專五年的黃金歲月
回憶真是美好的事兒,憶兒時、憶故鄉、現在就只能憶青春囉。 我想再複習重溫一下下青春期的歲月.....。
話說四十八年前
在1963年的8月,我踏入台北市內江街89號的校園,從此處開始我的五年團體住宿生活。記得當初報考的未婚女生有3600人之多,錄取80名,註冊報到的有76人,五年後拿到畢業文憑的則有70名,我很幸運身為其中一員。
內江街八十九號
教室和學生宿舍都是新的鋼筋水泥建築,一樓會客室上了蠟的磨石子地板透出一片冷光,更氣派的是校門口有「傳達室」把關,把牆裡牆外分成兩個世界,進出大門要向老董出示身份證明、訪客要登記、限時、廣播找人。這漆成黑色鐵欄杆牆內是一個很安全的學習場所。徐藹諸女士是我們的校長,朱寶鈿女士是教務主任,李熙女士是訓導主任,還有過定和、陸雲娥、林惠琴、陳沅主任等師長,以及林壽惠、黃智妹、黃和美、倪蒙恩等指導先生們,畢劍寒女士是我們的軍訓教官。
學生生涯點滴
(一)「婦幼中心」大樓在校門左側,是學校的附屬醫院,專供學生實習的場所。我和同學們的「處女秀」就在那裡展開:在門診部叫號、量血壓、做衛教;在待產室灌腸、洗便盆;在產房接生、打針、縫傷口;在育嬰室洗刷及消毒奶瓶、調配奶水,為嬰兒沐浴、量肛溫、換尿片,按時推送嬰兒們給媽媽餵奶,按時抱回來嬰兒室睡覺…。工作忙碌之外還要寫個案研究報告;別看我們年紀不大,做起事來一點也不馬虎,再加上青春熱情,在老師們的嚴格訓練下,產婦都得到一流的照顧,醫療團隊素質高,醫院門庭若市、口碑頗佳。
(二)學生宿舍:每4人一間房,床分上下舖,有書桌、檯燈、書架、座椅、衣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六點半晨起,起床後要把床鋪得有稜有角以備教官的檢查,同學黃容穎的媽媽也曾來點過名。晚間十點半熄燈,有時還不想睡就搬張椅子到走廊,洗衣板當桌面,在微弱的燈光下,為準備考試「開夜車」。也有時乾脆打起牌玩「拿破崙」,若是教官突襲檢查來了,大夥趕快爬上床假裝睡著了。照規定每個月要大掃除一次,4人同心協力洗洗刷刷,ㄚ粉說:她們完工後還派一人到大街對面餅乾工廠買包10元的餅乾4人分著吃,那份香脆美味真是人間極品,又偶爾買碗牆頭陽春麵或炸豆腐、或烤蕃薯嚐嚐,已是最奢侈的享受了。
(三)談談我們的伙食:早餐大多是大鍋稀飯,配花生、或豆腐沾醬油、或豆腐乳,間或換成豆漿配饅頭;中餐和晚餐較豐盛,固定兩菜一湯,湯是內容少湯多要打撈一下,菜是一人一杓,飯由你添,把菜連湯吃光光是最得當的行為了,當思一飯一粥得來不易,一年級時一個月的伙食費240元,它隨著「時代的脈動」起跳。
(四)監廚:餐廳的伙食委員由學生們輪流擔任,自然是在我們上過「營養學」之後、實際操兵演練一番。輪到妳當伙食委員時,每天必須早早起床,陪廚師老張坐上他的三輪車到中央市場去買菜,為期三週。採購時不但要顧及食品價錢也要計算食物營養。那時芥菜既便宜又富含維生素C,所以是普遍常買的,但芥菜有點苦,老張煮時加了糖,實在不怎麼好吃,因此被倒掉的多吃進去的少。ㄚ粉說:她小時候,她的媽媽不讓吃牛肉,但團體伙食沒有選擇只好接受。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總會有些偏食,像海帶、青椒、魚頭、大蒜、辣椒等都被我列在拒吃之列。在餐廳食者眾,洗碗也採輪流制,每次輪到我洗完碗都是腰酸背痛、手指紅腫,算是苦差事一樁。我的家境不是挺富裕,所以吃不起零食,這會吃大鍋飯自然是吃到飽,體重也因次直線上升。
(五)說到學生穿著:我們的「校服」是白襯衫、黑領帶、綠色西裝外套和六片裙。第一次打領帶繞來繞去學了半天才找到竅門。「大專制服」是米色卡其西裝外套和兩片裙,配上白襯衫、黑領帶,自覺穿在身上神氣十足。裙長規定是膝下二公分,不過有些長腿美眉改成膝上二公分,這時候經常得和畢教官「躲貓貓」,被逮著就不妙了。幾年後特流行迷你裙,美腿外露不是我的強項,其他也沒啥強項啦,所以我非常不怕畢教官,哈!再說在出席每週一的「週會」時必須穿這套大專制服,上軍訓課時也要穿在身上。我們還有「工作制服」呢,每人兩套的「實習制服」是藍色條紋的連身洋裝配上白領子和白色離地二十公分的背帶裙,這套制服可是要送到街對面洗衣店被漿燙得筆挺的,穿上身後走起路來颼颼有風。穿上工作服好像有點兒「白衣天使」的味說!
(六)課程:學生的分內事不外乎學習、上課、實習、寫報告。我和同學們一樣,都想成為智力高的人,都很認真學習。白天八堂課加上「晚自習」,個個勤奮向學,畢竟知識是支配任何事的強大力量囉!我們的學習科目洋洋灑灑,除基本的國文(研讀古今文選)、英語(護理英文)、音樂(排練歌劇)、體育(各種球類運動、丟標槍、韻律舞)、軍訓(操正步、喊口令、打靶)、中國近代史(清朝亡國史、民國建國史)、國父思想(三民主義)等必修科目之外,還有主修科目:包括生物學(解剖青蛙、顯微鏡操作)、化學(操作試管燒杯藥水之混合、加溫)、護理倫理與道德、營養學(認識營養素及其缺乏症狀、開菜單、做點心)、病理學、兒童成長與教育、生理學(擴散滲透、呼吸、排泄、血液循環、血糖、神經反應等的認知)、藥物學(藥名記憶力的測驗)、解剖學(人體骨骼的各種面相、肌肉的槓桿原理、測驗)、內科及外科護理學(翻閱一大本厚厚的原文書、寫報告)、產科學(賀爾蒙之更替、產前檢差、分娩機轉、骨盆徑線之測量、EP縫合術等)、兒科(走訪孤兒院)、婦科(陰道沖洗、灌腸、性病防治中心實習三天)、精神科(設法弄懂本我、自我、超自我、心理機轉等學理)等及其護理實驗,還有實習課,要實際操刀,公共衛生(家訪、國小學童疫苗注射)、及護理技術(急救、人工呼吸、包紮、傷患搬運、口語表達等等)。我很慶幸在學生時代就學會專業知能,這些學習對我真是有利。
很多課程都沒有課本,全靠記筆記,上這些課時都要認真聽、快快記筆記、再努力背下來。很多老師都是從國防醫學院聘請來的,記憶最深的是上解剖課的劉教授,滿口的客家廣東國語,我們都是半猜半懂的,每次上課他都用麻布袋揹了一袋的骨頭-人體的206塊骨頭。不管我怎麼認真記,考起試來就是霧煞煞。學期結束前,劉教授帶我們到座落於水源路的國防醫學院,參觀他們的人體解剖室。見到了那些泡在刺鼻福馬林池中泛白的大體,及陳列在解剖台上的一具具人體器官,頓時體悟了生命的可貴及人生的價值。其實,人活著真好!
(七)休閒活動:每逢週六下午,有的同學返家去了,沒回家的就相約一起逛街、看電影。ㄚ粉本是鄉下孩子,喜歡戶外活動,先後到過西門町、圓環、華西街、萬華、博愛路、新公園、歷史博物館、植物園,也喜歡郊遊踏青,遠征到台北郊外的丹鳳山、圓通寺、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陽明山、北投、金山、礁溪、碧潭、情人谷等地。爬山、親近大自然可以消除緊張或不愉快的情緒,是她的最愛,以至今日,她依然喜歡野外步行和旅遊各地,請造訪她的部落格(彩虹明鏡),其中多有紀錄。我很後悔當初沒和她同行。
我和同學們也參加校際間的舞會,留著清湯掛麵頭,妳我衣服借來借去穿,一條口紅大家通用,反正年輕就是美!那時不太跳交際舞,時興的是土風舞,只要會按拍子採舞步就能通行無阻。我們的休閒活動很健康,也常參加校際間各種球賽,不管籃球、排球、壘球都南征北討過。別看我們個子小,居然有和體專打平手的紀錄呢。
少年不識愁滋味,我們很會找樂子,用有限的金錢做無限的樂事。那段時光真美。
 當一名實習護生
最初兩年,學習學科理論,升上三年級時,就有「模擬病人」實習。就是同學之間互相輪流當病人、護士,彼此之間練習打針、在床上被餵食、躺著喝水、灌腸、用便盆…。角色互換,感受自然不同囉。!護理技術幾經演練多回之後,就真的到醫院護理真正的病人了。在「婦幼中心」實習最自在,指導的先生們都是熟面孔。在嬰兒室替可愛的寶寶們洗澡、換尿布、量肛溫時還會送大禮,一手抱一個送到媽媽們的手中餵奶,小傢伙個個臉紅咚咚真是可愛,有時忍不住在他的小臉上捏一下,有時肚子餓全體唱歌也吵得人心浮氣躁恨不得抱起小屁股打三板。在病房聞到滿室雞酒香,看到這些媽媽們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我們也沾到喜悅。使用便盆替產婦沖洗會陰也不覺辛苦,倒是看到「惡露」害我足足有一年的時間不敢吃仙草豬血糕。
我們也在門診室、供應室實習。公共衛生實習課時,出校外搭公車做家庭訪問。我們到過華西街的綠燈戶,幫哪些不幸的女人做簡單的健康檢查、性病預防;給貧民戶做衛生教育;為推展肺結核病的預防,到社區貼壁報、放電影;也到出院的產婦家教她們如何替嬰兒洗澡、餵奶、擠奶、乳房護理等的育嬰輔導。公衛實習的這一個月期間感觸良多,看到社會另一面堪苦的世界,知道了對不幸的眾生要給予愛和慈悲。
校外實習
(一)接生:在產房接生又是另一挑戰。我們當然沒有生過小孩的體驗,看到產婦們痛苦呻吟、呼天搶地的喊叫,我們也無能為力,只能幫她推子宮底部、或勸她深呼吸、用力,瓜熟總會蒂落囉。我曾一天迎接六位小天使降臨人世,24小時內未闔過眼,當時怎麼熬過來?年輕不畏苦吧!
(二)我也在台北醫院(中興醫院)的內、外、兒、婦產科、開刀房實習。在日式的宿舍裡共洗大眾浴室,剛開始不習慣,遮遮掩掩的,後來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下去泡個舒服的澡,坦誠相見、消除疲勞。那時的王主任舍監管理很嚴,有時貪玩去跳舞回來晚了,脫下鞋子、躡手躡腳像做賊似的溜進房間、刺激充滿挑戰。
(三)在空軍總醫院實習似乎較自由些,而且那裡的伙食真好吃、肉也多些,每餐都有辣椒豆豉小魚干、夾在饅頭裡吃,很對我的口味。空總開刀房有兩位有名的骨科主治醫師何大砲、邱大砲,脾氣是有名的大,罵人丟器械,誰要上他們的檯都先腳軟手抖,我曾經被派到刷手上檯,還好我只是實習生被罵完也就算了。邱大砲後來也移民多倫多、我們成了朋友,他現在年紀大了,走路要用柺杖,少了氣焰多了點慈祥,我有時還大膽跟他開個玩笑。人終究是會改變的。
(四)實習場所也包括青島西路上的肺結核防治中心。進入傳染病房有點兒害怕,整天帶著口罩怕被傳染。我們也到育幼院實習,教小朋友飯前要洗手、飯後要刷牙,觀察學齡前兒童的成長與教育。我們都特別寵愛有個叫龍龍的小男孩,不知他現人在何方?
(五)精神科的學習場所則是在台北療養院。那時的指導老師林壽惠先生,也就是日後母校升格改制為護理學院的校長,她跟我們日夜相處在一起。燒熱水洗澡要輪流升火、放柴,輪到我時是薰得滿手滿臉、眼淚直流,整間烏煙瀰漫就是點不燃火,最後請出林先生,她扇兩下就點燃了,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那裡有不少快樂時光,工作人員都很友善,我對那些看似瘋瘋癲癲的病人世界充滿好奇,想知道他們到底想些什麼?為了一探究竟,畢業後毅然決定選擇那兒作為我的職場,至今我沒後悔過。
我愛我的母校
學校辦學目的是要把我們訓練得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有愛心、能吃苦耐勞、絕對服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培養出智、德、勇兼備的人才,替我們請來了最好的老師,找到了最好的實習醫院,畢業後還替我們找工作,可謂用心良苦。我們的花樣年華在嚴格的護理訓練中茁壯成長,也由懵懵懂懂的青澀少女變得成熟穩重,由小女孩變成堅強獨立的女性。日後每個人在他們的崗位上都擁有一片天,任勞任怨、用愛心專業奉獻自己服務人群。護專啊,我們感激您!
學校在1988年改為國立台灣護理專科學院,1994年改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校址遷石牌,現也招收男生了,內江街成為學校的附屬醫院。2011年母校再改制為健康大學,護理學院的院長及護理系主任即為郭素珍同學,傳承衣缽在學校繼續做春風化雨的工作。不簡單ㄟ,值得喝采!
回憶到此,暫時打住。祝福各位!我想念妳們大家!



為了圓48年前的夢  特請好友苑宜帶路 從龍山寺出發走華西街  康定路到母校

二樓第一間201室就是我和小麥 , 娥子 , 美素的宿舍

樓下是停車場 二樓是辦公室和 圖書館

三樓是教室 四樓是示範教室 和實驗室


紅樓戲院 常常有便宜又好看的電影

從內江街走到昆明街再走到成都路就是西門町了

大型的慶典活動常在中山堂舉行

能夠走在故鄉的土地上巳經很滿足了 , 何況還有沅陵街的小吃哩 .

記得嗎 ? 新公園門口的三葉冰淇淋 .


   原來的新公園巳改成二二八和平公園 , 我還想繼續走到植物園 , 苑宜不肯走了 , 她說太累了 , 要回家睡
午覺 , 下回知有那位同學自告奮勇 , 要陪我走台北街頭 , 完成我的圓夢之旅 , 先謝啦 .
文 :    Helen &  Jul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