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澎湖縣政府與議會提議及各級行政首長通力促成下,首次辦理『102年度榮譽縣民回娘家』活動,於102.4.30包括陳美麗老師在內,共19位榮譽縣民返澎湖參加縣政座談會以及縣政成果巡禮。


(照片1)為澎湖縣長、議長與榮譽縣民在縣府大門口前合影留念


(照片2)為邀請函及貴賓證


(照片3)是同為榮譽縣民的校長與夫婿,黃校長是國立台南大學黃秀霜校長,氣質高雅、溫柔婉約,她也是連續兩屆擔任母校校長遴選委員的校長。當天的行程也安排參訪生活博物館、休憩園區、水產種苗繁殖場等縣政巡禮,大家都留下美好回憶。
  
    陳美麗老師利用這個難得機會,也執行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就是召回母校澎湖專班90級畢業生歡聚一堂,當初招生時共錄取50人,歷經一年學習後,僅有34人通過,卻因為個人健康、家庭與工作因素難以兼顧下,第2年僅有9位註冊就讀。在當時的教學業務組長美麗老師與校層級的重視,全力護持下,由美麗老師擔任班導,一一進行家庭與職場訪視,終於遊說大家繼續進修,且親自參與6門課程教學與帶實習,2年內搭了60多趟班機,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每半年發表學習成果記者會,讓親友與工作長官倍感認同國北護的教育成果斐然,各級單位用排班支持、用金錢補助,用彈性的技術考與實習方案等,最後全體可以順利畢業了!畢業當年適逢SARS,離島防疫更是艱難,排除萬難以視訊方式舉行畢業典禮,實屬可貴,思及憶往,求學中的辛酸及甘苦溢於言表,重逢的相聚,是大家最可貴的回憶。當晚以賓果方式,抽出美麗老師和潘愷副校長(第1年的導師潘愷副校長)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北護禮物(紀念筆、卡片…)、加上校友會的紀念娃娃助興,大夥一直聊到餐廳打烊,意猶未盡,繼續在馬路邊,一路還暢談到衛生局長家…。非常歡欣的聚會,馬上又約年年再見。



  
(照片4~5)為與九位同學相見歡的見證,大家話說當年的趣事,彷彿昨日重現。


接著特地拜訪號稱本班36號同學校友,她支持女兒和媳婦一起唸畢業的(照片6)


部分同學因職務外訪,或進行防疫工作及上夜班、照顧子女與長輩的、住偏遠地區無法前來的同學,老師也在隔天一早由疾病管制局服務的歐秋萍(照片7),他的先生是號稱35號同學,全程3年到場支援本班上課教具、空調、水電維修…)陪同下,一一去各機構拜訪(照片8~12)




十年不見,同學們對於老師的造訪,都非常的感動與驚喜,紛紛與老師敍舊及拍照留念,但仍遺憾有些同學因外出訪視或進行H7N9防疫…未能合影,但彼此都相約明年見。

  校友們服務範圍遍佈了澎湖各島嶼,包括:馬公第一衛生所、西嶼衛生所、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白沙衛生所、衛生署疾病管制局5分局

(照片16)最左邊的男士,是民國91年獲得醫療奉獻獎得主『白沙衛生所侯武忠醫師』以及黃瓊如護理長,美麗老師回憶當時前往離島居家訪視和社區評估時,他們兩位是當時臨床實習指導老師,還幫老師準備脫鞋和雨衣,老師正在詫異需要嗎?結果只見侯醫師自己英勇開船,在澎湖的驚濤駭浪中,搭乘小型公務船,顛簸中全身濕透安全抵岸,嘿嘿,陳老師沒有暈船,還馬上投入群體醫療工作,讓大家戲稱真的適合住澎湖,比正港澎湖人厲害!猶記當時,美麗老師志願帶著全班同學經歷3對實習(內外+精神+社區),親自帶過每個導生實習,每份作業,教學設計與各任課老師詳談,無非是想要讓澎湖人受益。有些同學因此通過N3N4,升等護理長、課(科)長、進修研究所、升等副局(處)長等。回顧當時的社區評估報告厚厚一本,簡直就是健康白皮書。

  另一感人話題是,有位同學為了見美麗老師和老同學,風塵僕僕,特別搭機返鄉(中正國中校護顏娟娟校友,原本來臺北參加外甥婚宴),就是為了敘舊!隔天下午,美麗老師特訪「雅輪文石陳列舘」,陳麗妃老闆娘


(照片17)每年以最優惠的價格,最美麗的石頭及刻工,為校友會刻開運印章,每一枚都蘊藏著學長姊給畢業生最大的祝福。真的非常感恩她,大家有機會到澎湖,一定要去參觀此舘,裡面有各種寶貴的文石及奇石,更到處可見文石奇人呂武建先生,以及其子石雕雲手呂孟鴻大師的作品,別忘了澎湖除了陽光、沙灘、海鮮、花火,一定要來趟藝術之旅。

美麗老師帶著校友們滿滿的祝福,飛回臺北溫暖的家中。雖然路程很趕,超級辛苦,但腦海盤旋著,都是這兩天奇幻又真實的影像,看到校友們在澎湖為地方及社會付出及貢獻良多,就是給老師最大的安慰,也是榮耀母校最好的方法。能夠一次見到18位(18/34)校友,實在是豐碩的澎湖奇幻之旅,美麗老師充滿感恩,校友會則對美麗老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2013.5.8 校友會秘書處謹誌(陳美麗老師修稿)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傑出校友- 張淑華-在career雜誌上的刊載專訪


由於期刊內容為PDF檔案格式,為了方便校友們瀏覽方便,所以採用大張圖片方式呈現,還請各位校友多多見諒。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故鄉的山間小路


前言:真羨慕有些人走路就可回娘家,而我回趟娘家可是千里飛行,得之不易呀!

娘家: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回[] 的家,父母不在了,兄姐如父母,在外飄泊多年,回到娘家有人疼,有人愛,娘家就是我永遠的眷戀,我是多麼幸福啊 !

故鄉的美:娘家雖然在鄉間,但有好山,好水,好人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種意境吧!只要住下來就不會想到外面紛紛揚揚的世界,住在這裡的人善良長壽又健康;青山隱隱水迢迢,此地清靜幽閒,我又何必去別處尋找世外桃源呢!即然 結廬在人境,就随我步履追風去吧!



走出家門不遠,就有–座美麗的荷花池 ,主人公是位退休的商人,回來老家安享天年。

今年天冷雨多,本來早就該收割的稻米,仍未採收,農人說這是少見的一年 。

蘆花絮在寒風中輕搖,飄逸不淒迷。

歡喜甘願做,現在地瓜的市價正好哩 !

客家人的卜菜,梅干菜就是這樣晒成的 。

一大片火龍果園,這裡所有土地都是祖產,年輕人都有一份工作,閒暇假日經營果園,開双B車的處處可見 。

爬段山路就可看到一大片的果園 。

童年時捉泥鰍,小蝦,小螃蠏,蝌蚪的小河不見了 。

這裡種了椪柑,海梨,桶柑,甜桔,酸桔,柳丁,檸檬,三寶柑,柚子,香蕉,木瓜,柿子。。。。

原來椪柑是用剪的,還要用塑膠袋包好,從剪枝,除草,施肥。。。價錢又不理想,粒粒粒皆辛苦哪。

生活在鄉間,養雞鴨鵝是必然,它們也是随性放山,享受大自然的。

在鄉村養狗主要是看家,通知主人有客來訪,現寵物犬,貴賓狗也彼彼皆有。

仁慈的大姐巳86高齡,仍每天在自家旁種菜,盼望著周末假日,兒孫回來拿她的有機蔬菜,這就是她快樂健康常壽的養生之道;這個大芥菜就是醃酸菜,晒卜菜,梅干菜的材料,她說先把菜晒軟了,再用鹽搓透,放在桶裡用石頭壓上,等它發酵一星期左右就是酸菜了,把酸菜晒未全乾,塞入瓶內就是卜菜 (福菜),晒成全乾,綁一小結就是梅干菜,這都是他的經驗談,家中有一老,家中有一寶。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自我對話 - 作者:林壽惠校長


民國七十年-九十年擔任本校校長,現任校友會顧問
於民國20115月訪問南加州校友分會,受到王肖薇(前任)、楊逸先會長等校友的歡迎聚會。返回後受邀寫稿「自我對話」一篇刊載於2012年會刊「刺桐老樹的故事」上。為分享全體校友,特徵求校長同意,轉載於校友會網頁部落格內,「自我對話」文章雋永,充滿對生命熱愛與反省,以新詩式的寫法,心境是開朗而樂觀,值得一看再看。


你老了嗎?
呃,什麼?
躺在細嫩地草地上,仰望著婀娜飄遊的白雲,多麼的輕盈自在啊!

軟軟酥酥地、夾雜著陣陣的草香,觸碰我的背脊,閉上眼睛,跑馬燈似地閃著歡笑、哀傷、憤怒、沮喪、沉思的場景,久遠的、以為已經消失的、又被喚起,還有當下的,交錯著上演。

不覺中,嘴角竟嚐到略帶鹹味的淚水,我分不清楚是喜是悲。

咦?那是什麼味道?香或臭?臭或香?不!都不是,那是獨一無二的人味;

呃!那似乎有點熟悉,但又陌生的,炎炎夏日、驟降的西北雨(陣雨)、傾盆潑灑在混著牛糞、雞糞的泥土路上,而蒸發出的特殊味道,那是叫『故鄉』的味道嗎?怎麼?竟突然浮現曾一掬故鄉的泥土而離開波蘭的蕭邦。

成群的倦鳥呼嘯掠過,遠處傳來蛙鳴、蟲叫,宛如大地交響樂曲,此起彼落。

曾幾何時,一輪眉月竟悄悄地、朦朧地、高掛在雲端,啊!那『月兒高高掛』的旋律,竟迴盪在心海中。罷了!罷了吧!讓它隨風飄去吧!
一瞬間,數十寒暑已無聲無息地溜走,雖然肩背痠痛不離身,連吞個口水都會嗆到咳不停,怎麼月曆上忘了記,而寫在紙條的,到底放在那?明明記在ipad上的備忘錄竟找不到,噯!管它!有什麼大不了的大事呢!放下吧!

滿滿的感恩隨時盤據在腦海,何其幸運啊!至今能看、能聽、能嗅、能觸、能覺。謝謝辛勤工作的軀體,也抱歉有時沒好好地接收它傳遞的信息。我發誓,我決定會順服自然法則而產生的改變,雖然頭髮灰白,縐紋隱約可見,但我驕傲地、悄悄告訴自己,別~有一番韻味。其實我是富足的,甚至得意至今仍擁有自由的靈魂,宛如初生的嬰兒。
【註】:祝福隨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朋友。



北護的腳印 -- 校史沿革 作者:林壽惠


  北護的腳印  --校史沿革 作者:林壽惠

林壽惠女士為本校三專護理科畢業(民國五十一年),於七十年九十年間擔任本校校長,本文寫於民國八十六年,都為第一手資料,身為北護人,不能不知。讀來倍覺珍貴,感佩前人的努力,培育人才無數,成就護理專業,對本校的發展巨功厥偉,讀後令人法思古之幽情,視為楷模。林女士現任校友會顧問


欣逢本校50週年校慶,回顧半個世紀的成長過程,不僅看到一所學校的蛻變,而且隱約看到臺灣地區護理教育的縮影

  本校的前身是「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然而更確切的創校史應該是起源自民國三十六年二月的「 臺灣省立台北高級醫事職業學校」,當時由台灣省政府聘任譚素容女士擔任首任校長,開始招收三年制助產科及護士科各兩班,入學資格為初中畢業女生,借用台大醫院護士樓開課。九月,校址遷入內江街八十九號〈前日據時期第三高級女子中學舊址〉。三十七年三月,譚校長辭職,由夏德貞女士接任校長。八月,核准設立四年制高級護理助產合訓科,入學資格為初中畢業女生。三十八年五月四日,為了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創設教學醫院「婦幼衛生中心」。四十二年,學校更名為「臺灣省立台北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校」。夏校長為了儲備師資,提高護理教育水準,開始籌備護理專科學校,於秋季招收護理專修科一班,入學資格為高中畢業女生,附設於省立臺北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校內開課,為當時臺灣地區培育護理人才的最高學府,也將護理教育由中等教育提升至高等教育。

  民國四十三年八月。「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正式成立,夏校長同時被聘任校長,並奉命暫以臺北市漳州街三巷二號為校址〈現在的臺北市古亭女中所在地〉,招收三年制護理科一班,入學資格是我國護理三專學制開始。四十五年八月,因應各方要求,護產職校辦理一年制助產特科,招收護職及護專畢業生,護專辦理公共衛生護士訓練班,招收具有護理工作經驗的護士。四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夏校長積勞成疾,任內病逝,由當時中央衛生實驗院護理組主任徐藹諸女士接任校長。徐校長就職後,積極爭取到美國援華公署補助,自四十九年七月起將內江街校址分五期完成校舍增建,並充實設備。

  民國五十二年,因漳州街校地狹窄,收購市郊北投區石牌路二段二百一十號土地,七公頃餘為新校址,原漳州街校舍轉讓臺北市政府設置初中,在石牌新校舍興建完成之前,暫時遷回內江街護產職校內上課。同年八月,原「臺灣省立臺北高級護理助產職業學校」奉命停止招生,改制首創五年制護理助產科,招收初中畢業女生兩班,併入「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自此,兩校合而為一。

  民國五十三年奉准設夜間部,招收二年制護理教育科及公共衛生護理科各一班,翌年,在增設兩年制護理科、助產科各一班。五十九年起,助產科改為護理助產科。六十一年,奉准夜間部各科停止招生,兩年後夜間部的學生畢業,設立滿十年的夜間部正式畫上句點。這十年之間,培育了無數的護理中堅人才,對當時並沒有任何進修管道的在職護理人員而言,具有相當的鼓舞作用。這些敬業、樸實的「北護人」,遍佈於各級醫療院所及醫療行政機構,而且多數位居護理主管職務,他們再進修,對於護理品質的維護,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民國六十七年八月,徐校長退休,職務由教務主任朱寶鈿女士代理,七十年七月,本校由省立改為國立,稱為「國立臺北護理專科學校」,部聘沈蓉女士擔任校長,是校友榮膺母校校長第一人。七十一年,為配合教育政策,本校再次奉准增設二年制護理科,分別招收應屆護職畢業生及在職護理人員,同時五年制護理助產科停止招生,四年後五專的學制正式走入歷史。七十四年,三年制護理科開始招收男生。第一年沒有錄取名額限制,超乎預料之外,入學的男生比女生還多。臺灣地區護理學校招收男生中斷了約四十年,從此又得以延續。七十五年二月,石牌新校舍落成,校本部遷到現址北投區明德路三百六十五號,內江街原址改為城區部,並擴充附設「婦幼衛生中心」為綜合醫院,更名為「附設醫療衛生中心」,七十八年七月改為「國立台北護專附設醫院」。本校一向關心護理專業的成長,七十八年八月奉准招收二年制護理科在職進修班,為方便在職學生進修的需要,分別在校本部及城區部開課。

  民國七十九年八月,沈校長卸任,部聘林壽惠接任校長。由於自身受教及服務母校多年的體認,深感學校教育層次的晉級與建構完整的護理技職教育體系是學校的重大使命。經多方努力,本校近三十年來升格為「護理學院」的美夢終於成真,八十三年八月一日國內第一所獨立的護理學院──「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成立,原有的三專及二專學制同時停止招生,結束了護理單科學程的格局,進入另一發展新階段,本校附設醫院同時核定改為「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改制第一年,成立護理學系及醫護管理學系;前者設有二年制及四年制,二年制學程分臨床組及社會組。後者只設二年制,分護理管理組及醫務管理組。八十五年八月增設二年制嬰幼兒保育學系。二年制主要招收專科畢業生,四年制主要招收高職或設有職業類科的高中畢業生,修業期滿授予理學士學位,為了配合學校發展、加強教學,以及與位在內江街和康定路,之本校附設醫院更緊密的結合,醫護管理學系於八十六年二月由校本部遷移至城區部。除了上述正規學程的設立外,本校更積極辦理推廣教育。對象涵蓋專業醫事、保育人員及一般民眾,因此,整個校園逐漸趨於熱絡、開放和多元化。

  回溯職校初創到今天的護理學院,本校經歷數次的更名,遷徙校址和改變學制,適值建校五十週年校慶,特整理校史沿革作為紀念。

民國86 校長 林壽惠 謹誌